2009-11-16

124. 读龙应台《大江大海 1949》...

这篇短文屡遭一位新浪“管理员”删除。以为网贼冒充:俗话说,不拍贼偷,就怕贼惦记。上网上查了一下,百度上面出来的结果很多,甚至包括盗版的。而 Google 搜索的结果倒是有不少人说此书在大陆被和谐,因此我也大概知道了新浪为什么那么费心,删除这篇短文的人也不过是为挣个五斗米。也许有一天,新浪会醒悟他们对于我们这些无名的普通人的责任。在那之前,他们坚持删除,我就坚持恢复。好在网上文字,恢复不难。留言无法恢复,抱歉!


龙应台,台湾作家,想来不用介绍。

知道《大江大海 1949》这本书,缘自纽约公爵的这篇读书札记。读完书之后觉得公爵的评价(“一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”)中肯。作家笔下的文字记叙的是二战时期的人和事,主要场景在中国与台湾,但笔触所及横贯二战的各个战场,人物也包括中国大陆人、台湾人、美国人、俄国人、日本人、德国人,等等。作家以对生长在德国儿子飞力普叙述的角度展开故事,字里行间显露慈悲,以活过那段历史的人物的角度和口吻描绘那段历史,读者不感动也难。

书中有些场景居然很有些眼熟。读到“山打根”这个地名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日本电影《望乡》;读到“人民大街”、“兵不血刃”、“盛猪肉的碗”几章的时候想起很多年前在北京读过的一本书《血红雪白》。这本书的独到之处是作家对时空的把握,不同的人物,时而在不同的时间、空间,时而命运带着他们互相擦身而过,几条故事情节的交错、组合,拼接出一幅纵横巨大的图画,将战争的血腥、残酷、蛮横、丑恶,一一摆在读者面前。

读这本书还让我想起的是东木先生的两部电影:《父辈的旗帜》(Flags of Our Fathers) 与《硫磺岛家书》(Letters from Iwo Jima),一样的慈悲情怀,一样的史诗笔法 -- 要把这本书拍成电影,一定有看头。


网上搜索,看到为这本书叫好的居多,但也不尽然。这里一位干瘦老者问“龙应台的《大江大海1949》是悲情还是煽情”,可是他开篇就说“龙应台的新作《大江大海1949》内容如何,没有读过,不敢妄评。不过读到沈泽玮先生《失败者的力量》一文,大致知道了一点精妙所在。”这儿还有一篇当街撒泼的文字


如有新的“通知”,我也将继续拷贝下来陈列于此。如果这些通知真的来自新浪,而不是有人冒充,或许新浪可以说明一下删除这篇短文的理由。

  • 您的文章《124. 读龙应台《大江大海 1949》...》已被管理员转移到回收站。给您带来的不便,深表歉意。 (2009-11-14 09:29)
  • 您的文章《124. 读龙应台《大江大海 1949》...》已被管理员删除。给您带来的不便,深表歉意。(2009-11-17 00:47)
  • 您的文章《124. 读龙应台《大江大海 1949》》已被管理员删除。给您带来的不便,深表歉意。(2009-11-17 11:02)
  • (“通知”的内容不变,就不重复了。)2009-11-17 16:39
  • 2009-11-18 03:15
  • 2009-11-18 06:27
  • 2009-11-18 07:40
  • 2009-11-18 11:21
  • 2009-11-18 12:34

No comments: